1949年,一个自称是红军营长的蒙古奴隶主动找到我们部队。
1949年的一天,一个衣衫褴褛的蒙古奴隶急匆匆地跑到西宁,找到驻扎在那里的解放军。他激动地用蒙古语说着什么,但周围没人听得懂。后来,他们找来翻译,这才明白他说的是:“我是红军营长!”
一个连汉语都不会讲的人,怎么可能是红军营长?要真是红军营长,又怎么会沦落到给人当奴隶的地步?
【年少参军】
廖永和原本是个蒙古族奴隶,他的人生转折点发生在1917年,故事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。
1917年,廖永和降生在安徽金寨的一个平凡之家。生活拮据让他的童年充满坎坷。从小在社会最底层摸爬滚打,廖永和亲眼目睹了无数百姓的困苦生活。
廖永和虽然年纪不大,但他很清楚那个年代并不太平。要想让日子过得安稳舒心,社会必须有所变化。他下定决心,要为这个目标尽自己的一份力。
所以,廖永和12岁那年就加入了儿童团。那时,多数孩子还躲在父母羽翼下,过着平静的生活。但廖永和不同,他早早定下志向,并勇敢迈出了第一步。这件事也体现了他的坚强性格,这种品质为他未来的道路打下了基础。
经过两年在儿童团的锻炼,廖永和成功加入了工农红军,拿到了属于自己的枪,每天都要面对战火纷飞的场面。但这时他才14岁,在父母看来,他还是个需要照顾的小孩。
廖永和的爸妈天天都为这个让人操心的儿子发愁,不过除了担心,他们心里更多的是骄傲。要知道,像廖永和这样14岁就能上战场打仗的孩子,还真是少之又少。
廖永和加入红军后,始终牢记自己的信念:要彻底改变这个不公的世界。每次战斗打响,他总是全力以赴,永远冲在队伍的最前面,从不退缩。
廖永和在战场上表现得特别勇敢,不怕危险。因此,他从一个普通士兵逐渐晋升,先是当上班长,接着升为连长,最后还当上了营长。
不管廖永和是普通士兵还是当上了营长,他总是冲在战斗最前线。在他的影响下,红军战士们个个士气高涨,遇到敌人毫不退缩,都想着能多打一个算一个!
但这种勇敢行为通常也意味着巨大的风险。总是冲在最前面的廖永和,在战场上不知多少次差点丢了性命。
在红四方面军西征途中,每次冲锋号一响起,廖永和总是高喊:战友们,跟我上!他第一个举起大刀,勇猛地与敌人交锋,把周围的敌兵一个个砍翻在地。
敌人太多了,廖永和总是一个人冲在最前面。每当敌人倒下,他身上也多了不少伤。就算因为伤得太重,倒在血泊里,他嘴里还在喊着:我死不了!我要爬起来,接着跟他们拼!
廖永和这种不顾生死的勇气,虽然激励了大家的斗志,但也让战友们为他捏了一把汗,生怕他哪天真的倒下了。所以,身边的战友们经常劝他:别太拼命了,稍微悠着点儿!
面对战友们的劝告,廖永和总是笑嘻嘻地点头答应,可一打仗就把那些叮嘱忘得一干二净。看着他依然不顾一切地冲在最前面,战友们只能紧紧跟随,同时替他留心敌人的一举一动。
廖永和的勇敢并没有扭转战局。部队渡过黄河后,接连几场战斗的结果都不太理想。到了1937年1月,一场关键战役彻底改变了廖永和的命运。
【和大部队失散】
1949年,一个来自蒙古的奴隶突然出现在我军面前,他激动地告诉我们,自己其实是已经失踪了整整12年的红军营长!
1937年1月,廖永和带领的队伍在河西走廊与敌军展开了激战。战斗中,他像往常一样勇猛无畏,始终冲在队伍最前面。然而,这次战斗的结果并不理想,廖永和还在战斗中不幸右腿受伤,导致行动变得困难。
廖永和因为右腿有伤,跟着部队转移时,要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拖来南山。由于行动不便,他没跟上大部队,只能独自在刺骨的寒风中一步步向前挪动。
尽管廖永和落在了队伍后面,但他始终没有放弃,每天都顺着同伴们留下的脚印努力追赶。但由于腿脚不太灵活,再加上天气条件恶劣,他的前进速度非常慢。尽管如此,廖永和依然满怀信心,他相信只要自己坚持不懈地往前走,终有一天一定能赶上大部队。
没过多久,廖永和就注意到前方好像有一群人在移动。这让他心里一阵欢喜,觉得自己终于赶上了大部队。可事情真的像他想的那样吗?
廖永和一路追赶,终于赶上了前面那支队伍,仔细一看,原来都是和他一样掉队的伤兵。虽然没能赶上主力部队,但总算遇到了同病相怜的战友。于是,廖永和就和这些伤兵们一起结伴而行,继续追赶大部队。
日子一天天过去,这支由伤兵组成的队伍逐渐壮大,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了十二人。在日常的相处中,大家越来越了解对方。为了更好地追赶大部队,这十二人临时组建了一个西征小队。经过大家一致推选,廖永和被选为这支队伍的队长。
这支队伍全是伤员,走起来特别慢。已经过了好些天,他们还在追赶大部队,可连大部队的影子都没见着。大家心里直打鼓:照这么下去,到底还能不能和大部队碰头啊?
廖永和发现队友们有些动摇,于是他总是用坚定的语气鼓励大家:只要我们不放弃,继续努力,迟早能和主力部队重新会合!
廖永和的话让大家重新振作起来。可问题是,他们离开大部队已经很久了,现在又走在这片荒凉的大沙漠里,吃的成了最头疼的事。虽然大伙儿手里还有点青稞面,但谁都知道这是最后的存粮了,所以除非实在没办法,谁都不愿意去碰它。
为了填饱肚子,队员们每天只能在荒凉的沙漠里挖草根充饥。偶尔运气不错,找到几块动物骨头,就能煮上一锅热乎乎的骨汤,让大家美美地喝上一顿。
这种日子确实让人倍感煎熬,但小队里的每个人都咬牙坚持着,没人愿意半途而废。他们心里始终抱着一个信念:只要坚持不懈地前进,迟早能赶上大部队。然而,命运总爱开玩笑,常常会给他们带来意想不到的考验。
小队赶路时,大家发现了一个山洞,决定在那儿过夜。天快亮时,廖永和半睡半醒间听到洞外有响动,一下子惊醒了。他赶紧把同伴们叫醒,自己拿起枪,说道:“你们待在洞里别动,我出去看看怎么回事。”
出乎意料的是,廖永和刚迈出洞口就遭遇了埋伏。一声枪响,他应声倒地,瞬间失去了意识。
一群土匪早就藏在洞口等着,他们一箭射中廖永和,就大摇大摆地冲进洞里,把小队的所有武器都抢走了,然后迅速离开了山洞。
廖永和昏迷了整整八天才苏醒。这段时间里,队友们轮流守在他身边悉心照料。看到他终于睁开了眼睛,大家都非常高兴。但廖永和的心情并不轻松,反而感到十分沉重。
他明白,自己伤势严重,如果硬撑着跟队伍一起走,只会拖慢大家的速度,这样队伍就更难赶上前面的大部队了。
廖永和急眼了,用死来威胁队友,叫他们别管自己,赶紧去追前面的队伍。队友们看他这样,只能听他的。现在廖永和一个人被落下了,他接下来该怎么办呢?
【奴隶生涯】
廖永和是如何从红军战士沦落为蒙古奴隶的?他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?
廖永和目送队员们渐行渐远,直到看不见了,他才放下心来,琢磨着接下来自己该怎么安排。
廖永和虽然恢复了意识,但身上的伤势要完全康复依然困难重重。现在他孤身一人,生存的希望渺茫,可他并不想就此放弃!
正当廖永和琢磨着接下来该怎么办时,洞口忽然闪过一个熟悉的人影。那人越走越近,廖永和定睛一看,原来是队里唯一一个毫发无损的小战士!
小战士心里一直惦记着廖永和,生怕他一个人出事,就掉头回来了。这回不管廖永和怎么劝,小战士就是铁了心不走,说什么也要留下来。廖永和见实在说不动他,也就随他去了。
在年轻战士的细心照料下,廖永和的伤势神奇地康复了,现在他终于能靠着拐杖,艰难地迈出几步了。
那天,廖永和跟小战士在洞里煮着兽骨汤,忽然有两个蒙古人走了进来。见到陌生面孔,廖永和和小战士立刻提高了警觉。对方察觉到他们的戒备,脸上露出友好的笑容,用带着口音的汉语向他们问好。
廖永和察觉到对方态度友好,便与他们聊了起来。当两名蒙古人知道廖永和他们来自红军时,立刻露出了亲切的笑容,临走时还特意把随身带的干粮送给了他们。
此时,双方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。廖永和也得知,站在他面前的两位蒙古人,一位名叫江西力,另一位是他的儿子尼玛。
接下来的日子里,江西力天天都带着吃的来看廖永和他们。相处久了,江西力就劝廖永和到蒙古包去休养,毕竟山洞的条件太差了。廖永和起初担心会给江西力添麻烦,一直推辞,但架不住江西力的坚持,最后还是和那名小战士一起搬进了蒙古包。
廖永和与同伴刚到蒙古包,那个小战士就不得不离开,因为江西力家没能力同时照顾两个人。没过多久,廖永和才明白过来,他们之所以能被收留,其实是被人当成了廉价劳动力使唤。
江西力是个好心肠的女人,但她丈夫却是个冷血的人。廖永和的伤还没完全康复,就被逼着去放羊。因为伤势影响行动,他没什么力气追赶羊群,才放了两三天,就丢了几只羊。
江西力的老公知道这件事后,气得抄起鞭子把廖永和狠狠抽了一顿。从那以后,只要廖永和稍微犯点小错,就得挨一顿鞭子。这样的日子让廖永和动过逃跑的念头,但江西力的部落管得太紧,他根本找不到机会溜走。
哈萨克人的突袭给了廖永和脱身的机会。逃离蒙古部落后,他一直牵挂着自己的队伍,但这么多年过去了,他也不知道该去哪儿找他们了。
为了生存,廖永和不得不先找个安身之处,一边打工一边打听部队的下落。可谁能料到,这一找就是整整六年。在这段时间里,廖永和不仅成了家,还过上了自己的小日子,但关于大部队的消息却始终杳无音信。
当廖永和听说西宁已经解放,他立刻兴奋不已。他明白,只要赶到西宁找到解放军,自己就能重新回到队伍中!然而,廖永和在蒙古部落生活了很久,日常交流全是蒙古语,即使逃出来后,为了不暴露身份,他也一直用蒙古语沟通。因此,这些年来,他几乎忘了汉语该怎么说了。
廖永和找到解放军时,大家都听不懂他在说什么。可青海省军管会的负责人并没有因为语言不通就把他赶走,而是专门请了翻译来帮忙沟通。
翻译到场后,大家才惊讶地发现,廖永和竟然是12年前失踪的红军营长。虽然一个只会讲蒙古话的人自称是红军营长,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,但他随后提到了一些人的名字,这让在场的人都信服了。
经过进一步核实,组织确认了廖永和所说都是真的。在熬过12年的艰难岁月后,他终于重新归队,并且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!
十二年来,无论遇到多少困难,廖永和始终铭记心中的那一抹红色!
